第一百九十八章 大家的反应(1 / 1)

吃午饭时,蒋非跟妈妈说了准备建鹌鹑舍,扩大鹌鹑养殖规模的事情。

陈小梅愣了一下,儿子每次决定做什么事,都这么突然。

没个预告的,一不小心就成惊吓了。

还好这次是惊喜,不是惊吓,扩大鹌鹑养殖的规模是好事。

山上养着的一万多只鹌鹑,它们下的蛋除了固定供应给芳姐盐焗店外,其余的都供给村里的各个农家乐了。

有时候农家乐想从蒋非这多进一点鹌鹑蛋都不行。

鹌鹑们已经是产蛋劳模了,蒋非也没有办法让它们增加产蛋量。

有时候游客想从他这买些鹌鹑生鲜蛋,也没办法供应上。

陈小梅想着,要是扩大了养殖规模,农家乐想要多少鹌鹑蛋就要多少,游客也是,想买多少就有多少。

那不皆大欢喜嘛!

搞养殖的,最怕的两大问题,一是担心它们生病,二是担心销路。

鹌鹑养殖一年多了,它们偶尔有个小毛小病的,都能很快治好,积累了一些经验。

销路问题也不需要担心。

陈小梅越想越觉得扩大养殖规模很妥。

陈小梅和蒋非细细商量了一番,把这事定了下来。

其实,那些事情都是蒋非计划好了的。

他只不过拿出来跟妈妈说了说,让她有参与感,知道整体的计划是怎样的。

再养十二万只鹌鹑,蒋非打理不过来,到时要招人来管理它们。

他考虑了一下,配制鹌鹑饲料的活儿还是得自己来。

村里人都知道他饲养鹌鹑,给它们吃的饲料是自己配制的。

他们认为这些鹌鹑下的蛋比市场上的鹌鹑蛋美味,肯定跟饲料有很大关系。

其实吧,关系还是有的。

养殖系统给出的配方是最适合它们成长的。

只是效果并没有村里人想象中的那么好。

鹌鹑蛋的味道好主要是有养殖系统给予的美味加持。

如果没有养殖系统给予的美味加持在,单单用这些配制的饲料来饲养。

蒋非也不知道养出来的鹌鹑下的蛋,味道是怎样的。

或许等这一批鹌鹑的养殖步入正轨了,他可以另外养上一些试试看。

不管怎么说,基于配制饲料的重要性,蒋非都不可能随意请人来配制。

陈小梅也想到了这点,说道:“等这一季的稻谷收割了,我们下一季就不种了吧。”

“菜园里的菜也少种一点,青菜可以到采摘园里摘。”

“不用忙田里和菜地里的活,我可以负责配制饲料。”

家里种的水稻不多,只有一亩八分地,菜园的总面积也就七八分地的样子。

另外还种了些玉米、红薯、黄豆和花生。

算起来面积都不算大,可打理起来,每天都感觉有忙不完的活儿。

从春耕抛秧开始,陈小梅时不时要去放田水,除稗草,捡福寿螺,施肥,打农药……

菜地里的菜每隔一两天要浇水,要翻土播种,发芽后打农药,捉虫……

反正一年到头,农家人总是在地里忙活。

要算起价值来,除了能实现大米、青菜自由外,好像也没别的了。

陈小梅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了,要放弃种田、种地,说实话,她还是挺舍不得的。

但她觉得扩大鹌鹑养殖规模是大事,比种田种地更重要。

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,只能弃其一了。

配制鹌鹑饲料需要人手,陈小梅也不放心交给外人来做,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。

蒋非在心里算了一下每天要消耗的饲料。

一般来说,成年鹌鹑平均每天每只需要吃饲料20克左右。

十二万只鹌鹑,一天就要吃掉2400千克的饲料。

加上现有的一万多只,一天5000斤饲料打底。

人工配制不可能实现,他打算买一台饲料搅拌机。

但就算用上搅拌机了,人工还是少不了,配制起来得花不少时间。

“先不急做决定,我先联系挖机和施工队建鹌鹑舍,然后去买一台饲料搅拌机。”

蒋非接着说道:“我们先操作看看配制一天的饲料需要多少时间。”

“嗯,按你说的来。”陈小梅点头说道。

吃完饭,蒋非把事情安排了一下。

……

山上一动工,村里人都知道了。

左邻右舍过来家里一问,陈小梅告诉他们是在建鹌鹑舍,准备多养些鹌鹑。

再问养殖的数量,一听是十几万只,开农家乐的都高兴了。

鹌鹑蛋作为各个农家乐的招牌菜,要是能敞开了供应,他们能变着法子做出更多美食来。

鹌鹑蛋多了,能让更多游客品尝到它的美味,更容易形成好的口碑效应。

有了好的口碑,就会有更多人知道白河村有这么一种鹌鹑蛋,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过来。

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
村里人过来家里问时,蒋非并不在家。

他一大早带了挖机师傅和施工队的师傅上山,确定施工方案。

忙完山上的事情,蒋非三下五除二吃了早餐,去采摘园上班了。

温室大棚里的草莓,果期已进入尾声,只零零星星地挂着些小果,品相不是很好。

这个棚前两天开始就不对外开放了。

里面品相不佳的小果,蒋非摘了一部分送人,剩下的让采摘园的员工们随便摘。

摘完最后一波,有空了可以把草莓苗拔除了,等待下一次种植。

无土栽培就是这点好,可以拔完又种上,不用担心重茬问题。

采摘园今天开放的草莓采摘在春秋大棚里。

两亩春秋大棚里种的应季草莓都成熟了,从端午节开始开放了采摘。